细胞培养中出现白色絮状物,一旦确定是污染所致,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,以减少损失并防止污染扩散。
细菌污染处理:当确认为细菌污染时,可先用含有抗生素的PBS溶液反复冲洗细胞,去除部分细菌。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、链霉素等,其联合使用效果较好,青霉素浓度一般为100 U/mL,链霉素浓度为100 μg/mL。然后更换含有抗生素的新鲜培养基进行培养,持续3~5天,期间密切观察细胞状态和培养液的变化。若污染较为严重,且细胞价值不高,建议果断丢弃受污染的细胞,以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。
真菌污染处理:对于真菌污染,可采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处理。两性霉素B是一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,其使用浓度一般为0.25~2.5 μg/mL。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细胞毒性,避免对细胞造成过大损伤。此外,还可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,其使用浓度和处理时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。若污染难以控制,且细胞对实验至关重要,可尝试使用支原体清除培养基进行处理。这种培养基含有特殊的成分,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真菌,同时对细胞的影响较小。
霉菌污染处理:霉菌污染的处理较为困难,建议果断舍弃受污染的细胞。同时,需对培养环境进行彻底消毒,包括培养箱、超净工作台、器皿等。可采用75%酒精对培养箱进行擦拭,再用新洁尔灭进行消毒处理。此外,还需对培养箱的水盘进行处理,可加入饱和量的硫酸铜溶液,以防止霉菌孢子的滋生。
支原体污染处理:支原体污染较为隐蔽,处理难度较大。可使用支原体清除培养基进行处理,其含有特殊的成分,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支原体。此外,还可使用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进行处理,其使用浓度一般为20 μg/mL。在处理过程中,需定期更换培养基,并密切观察细胞状态。若污染较为严重,且细胞价值不高,建议丢弃受污染的细胞。
预防污染策略
预防污染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,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。
严格无菌操作:实验人员进入培养室前需更换专用实验服和拖鞋,洗手并戴口罩和手套。在操作过程中,需靠近火焰进行操作,试剂瓶需经火焰灼烧消毒。吸管使用后需及时更换,避免交叉污染。细胞和培养基的敞口时间应尽量缩短,以减少污染的风险。
培养环境管理:定期对培养室进行清洁和消毒,保持培养室的整洁和干燥。培养箱需定期进行消毒,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。培养箱的水盘需定期更换水,并加入德国MB公司生产的Water Shield™支原体污染防护剂(水槽用)。Water Shield™可持续作用四周,使水源避免受到支原体、细菌、真菌、霉菌、孢子的污染。超净工作台需定期进行维护和消毒或使用
Mycoplasma Off™支原体祛除喷雾剂,不仅能根除支原体,而且能有效祛除葡萄球菌、肠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奇异变形杆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、白色念珠菌、牛腹泻病毒、腺病毒、多瘤病毒、鼠诺如病毒、牛痘病
毒、真菌孢子等。
培养基和试剂管理:培养基和试剂需从正规渠道购买,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保存和使用。培养基应放置于4℃,避光保存,并尽量在一周内使用完毕。试剂瓶需密封保存,避免受潮和污染。在使用培养基和试剂前,需进行外观检查,确保其无变质和污染。
细胞管理:定期对细胞进行检测,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污染。细胞传代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,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污染。细胞的接种密度需适中,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接种密度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代谢。对于珍贵的细胞系,建议建立细胞库,以便在污染发生时能够及时恢复。